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是青海省建立最早的高校,是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近年来,学校经历了两次大的结构布局调整,2002年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质性整合到我校,2005年青海省铁路高级技工学校移交我校。2009年,与北京工业大学正式签订对口交流协议。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3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
学校现有21个学院、3个直属教学系部,学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等门类。经教育部批准自2014年开始,我校与天津大学以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和培养博士生。有56个本科专业,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有13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建设课程、9个省级科研机构和16个校级科研机构。
全校共有1118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650人,终身教授6名,教授、研究员16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71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53人。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1个民族的12574名学生在校学习,与天津大学联合博士生12名,硕士研究生1334名。截止目前,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8.2万余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34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233项。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青海民族研究》跻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三核心期刊行列。
学校占地面积949.5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8亿元;图书总数133万余册,其中汉、藏文四个版本的大藏经4套。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国留学生定点教育单位,目前有留学生200余人。学校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韩国韩南大学、苏丹国际非洲大学等国外大学和台湾勤益科技大学、佛光大学、万能科技大学等院校有合作交流。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四中、五中全会和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为把学校早日建成青藏高原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截止2016年5月24日)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土木工程
 - 水利水电工程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运输
 - 交通工程
 - 生物工程
 
- 学前教育
 - 小学教育
 - 体育学类
 - 体育教育
 - 运动训练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汉语言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秘书学
 - 英语
 - 阿拉伯语
 - 日语
 - 蒙古语
 - 广播电视学
 
- 法学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社会工作
 - 思想政治教育
 - 法学
 
- 数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
 - 应用化学
 - 统计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
 - 行政管理
 - 土地资源管理
 - 电子商务
 - 旅游管理
 
- 经济学类
 
- 音乐学
 - 视觉传达设计
 
- 铁道机车车辆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药学
 
- 药学
 
- 应用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