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 甘肃陇南

院校隶属甘肃省教育厅

创建时间1937年

男女比例 47:53

博士点个数暂无信息

硕士点个数暂无信息

加入对比
学校简介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位于素有“陇上江南”美誉的甘肃省成县。

学校占地面积1042亩,建筑面积27.82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4.1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848.69万余元,馆藏图书61.9万册,电子图书5.8万册,中外文期刊900多种。建有设备齐全的办公楼、教学楼、综合楼、科技楼、图书馆、标准化学生公寓、餐饮中心、文体中心、体育馆、塑胶田径场,拥有CNKI期刊数据库以及现代化多媒体教室、语言室、实验室、千兆校园网,接入了CERNET和CHINANET,装配了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卫星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基本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办公和管理网络化。

学校现有教职工582人,其中专任教师39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2人、副教授122人、讲师18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92人,特聘教授7人,客座教授39人。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普通专科生6133人。

学校现设文学与传媒学院、数信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农林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内设15个处室职能部门、2个教辅单位、4个校级科研机构、1所附属实验学校。开设有15个师范类专科专业、26个非师范类专科专业、4个成人教育类专科专业。

学校办学80年来,一直秉承治学严谨,管理规范的优良传统,开拓进取,教书育人,已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合格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目前,全校正凝心聚力创建本科院校,力争2017年实现升本。学校的快速发展将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查看全部
通讯地址
地址:甘肃省成县河东区陇南路34号 邮政编码:742500
联系电话
0939-3203309(招生处) 3201436(校办)
校园环境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甘肃省陇南市 成县,这里气候温润,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文化遗迹众多,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神奇秀丽的陇南, 东接陕西,南邻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度地带,气候多样性和垂直性变化,赋予了陇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使陇南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是旅游资源独特。比较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有武都区的万象洞,成县的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宋建杜甫草堂、唐修裴公湖、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峰山,礼县的先秦文化遗址、三国古战场,徽县的三滩自然风景区,文县的洋汤天池、阴平古道,康县的阳坝自然风光区,宕昌县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百名将帅墨迹和大河坝风景区等。
二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自然生长的树种1300多种,珍贵树种525种;生息着3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大熊猫、羚羊、金丝猴等珍惜动物20多种。还有各种山珍菌类100多种,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文县纹党和茶叶、武都红芪和花椒、宕昌当归、礼县大黄、康县木耳等享誉中外。
三是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铅、锌、锑、铜、硅、金、重晶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30多种,矿床矿点400多处,尤其成县铅锌矿带为全国第二大矿,白龙江、白水江沿岸的沙金矿带地处陕、甘、川“金三角”腹地,不仅品位高,而且藏量大。
四是水力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3760多条,年经流量279亿立方米。

独立卫生间:
寝室人数:
空调:
食堂数量:
食堂

餐饮中心

学校现有餐饮中心 3 栋,内有 15 个食堂(含 1 个民族食堂 ), 建筑面积 10136 平方米 , 可同时提供 6000 余人就餐。

住宿

学生宿舍

现有学生公寓 10 1380 间,建筑面积 58230 平方米,可容纳 8280 人住宿。公寓配有电脑桌、书架、卫生间、衣物柜和单人凳等,设施齐全,环境舒适幽雅。

专业级差:
投档比例:
录取规则
录取规则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18-06-29 08:51

录取批次的安排

录取规则

1 、所有专业的录取工作全部在计算机远程网上进行。

2 、学校根据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 , 按照“志愿优先、分数优先”的办法,结合学校专业实际录取新生。为了给专业志愿填报失误的高分考生提供一定的选择专业的机会,学校设置了专业志愿分数级差,分值为 10 分。分配专业时,学校可以将非第一专业志愿考生的成绩依次减去 10 分后,和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一起排序,从高分到低分确定相应专业。

3 、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录取办法:在考生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双上线、体检符合专业要求的基础上,以专业成绩为主,按照“志愿优先、分数优先”的原则录取。

4 、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的录取办法:我校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安排在同批次不同代码的数据库中进行投档,学校录取时按不同的投档数据库分别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5 、专业录取办法:依据专业计划和考生专业志愿,按照“志愿优先、分数优先”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到相应的专业,即当第一专业志愿计划录满时,依次调剂到下一个专业志愿。

6 、新生报到后,学校将进行身体复查和入学资格审查,对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学生,根据复查结果,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作休学或退学处理;对在入学资格审查中查实的违反招生规定的学生,取消学籍,予以清退。

对艺术类招生的录取办法

1、 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录取办法:在考生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双上线、体检符合专业要求的基础上,以专业成绩为主,按照“志愿优先、分数优先”的原则录取;

2、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

加分政策

加分政策

根据甘肃省有关招生文件规定执行。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

根据甘肃省有关招生文件规定执行。

对往届生的录取政策

往届生录取办法: 今年我校录取时,往届生和应届生一视同仁;但对今年被我校录取却不报到的考生,在明年录取时将提高录取分数段或以诚信缺失为由不予录取;

转专业的实施办法

转专业的实施办法

1 、学生进校后无特殊原因一般不予转专业;
2 、属录取时分配专业不当造成的问题,学生报到时必须向招生处书面说明,核实后重新调剂专业;
3 、对录取的专业确实存在学习障碍,或转入的新专业更能发挥本人学习专长的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内向教务处提出转专业书面申请,经过考试和审查,并通过转入系进行面试符合新专业条件的,经学校批准可转入新专业学习。已批准转专业的学生,不得申请再转回;
4 、学生在校期间最多只能转专业一次,且二、三年级一律不予转专业;
5 、不能跨类别转专业。即艺术类、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不得转入普通类专业学习,普通类专业的学生不得转入艺术、体育类专业学习;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不得转入高职类专业学习,高职类专业的学生不得转入师范类专业学习;
6 、除文理兼招的专业外,不得跨科类转专业。例如:文史类专业的学生不得转入理工类专业学习,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也不得转入文史类专业学习。

其它

1 、所有专业的录取工作全部在计算机远程网上进行;
2 、学校根据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按照“志愿优先、分数优先”的办法,结合学校专业实际录取新生。为了给专业志愿填报失误的高分考生提供一定的选择专业的机会,学校设置了专业志愿分数级差,分值为10分。分配专业时,学校可以将非第一专业志愿考生的成绩依次减去10分后,和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一起排序,从高分到低分确定相应专业;
3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考生录取办法:2012年我校继续在艺术类考生中录取60名学生到学前教育专业,录取办法与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相同;
4 、师范类专业和高职类专业的录取办法:2012年省招办安排高职(专科)录取批次时,如果将师范类专业和高职类专业安排在同库(即同一数据库)进行录取,我校将在所有投档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首先录取完成师范类专业招生计划,再将其余考生录取到高职类专业。如果将师范类专业和高职类专业分别安排在不同库中进行录取,我校则按不同的投档数据库分别分配专业(因为录取时只有同库的专业之间才能相互调剂,不同库的专业之间无法相互调剂);
5 新生报到后,学校将进行身体复查和入学资格审查,对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学生,根据复查结论,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作休学或退学处理;对在入学资格审查中查实的违反招生规定的学生,予以清退。
本科专业
专科专业
[农林牧渔大类]
  • 园艺技术
  • 园林技术
  • 畜牧兽医
[制造大类]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文化教育大类]
  • 旅游英语
  • 文秘
  • 语文教育
  • 数学教育
  • 英语教育
  • 物理教育
  • 化学教育
  • 生物教育
  • 历史教育
  • 地理教育
  • 音乐教育
  • 美术教育
  • 体育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 初等教育
  • 学前教育
  • 现代教育技术
[旅游大类]
  • 旅游管理
  • 景区开发与管理
  • 烹饪工艺与营养
[材料与能源大类]
  • 供用电技术
[法律大类]
  • 法律事务
[生化与药品大类]
  • 生物技术及应用
[电子信息大类]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应用电子技术
[艺术设计传媒大类]
  • 舞蹈表演
[财经大类]
  • 会计电算化
百度百科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知乎评价

学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