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云南农业大学办学八十年来,一代代农大人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农大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 23956 人,成人教育学生 8412 人。学校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 3803 亩,校舍面积 62.4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35871.17 万元。学校图书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云南省教育厅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拥有各类纸质图书 162.66 万册,纸质期刊 662 种,电子期刊 3.05 万余种,电子图书 258.63 万种,中外文数据库 47 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正致力于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建设。学校现设 22 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 1785 人,其中高级职称 700 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4 人,享受国务院津贴 9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国家级科研平台、团队 5 个,国家级科研团队 1 个,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人才 18 人,享受省政府津贴 24 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 53 人,创新人才 5 人,入选 “ 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1 人、 “ 云岭学者 ”5 、 “ 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 ”5 人、 “ 云岭教学名师 ”4 人,省部级教学团队 9 个,省部级科研团队 13 个,地厅级科研团队 7 个。
专业学科
学校现有 77 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 6 个、省级特色专业 7 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8 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 25 个,一级学科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各 1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5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5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59 个。有农业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社会工作硕士 7 个专业学位类别。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现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 6 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 62 个部省级科研平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 1 个;学校还建有 24 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 227 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开学养正,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呕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八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十五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 50% 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 85 ”和“云烟 87 ”品种,推广面积占 2007 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 56.7%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张明富、杜金亮、蔡志远、赵家清、杨保和、刘亚瑾、周昆等优秀企业家,在各自创新创业领域取得辉煌成绩;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 80% 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 80% 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 80% 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 30% 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按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的要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先后两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国家、省、学校三个层面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共获准立项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 104 项、省级 345 项;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以及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优秀奖 1 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2 项、二等奖 36 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5-2017 年,连续 13 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评为一等奖,被教育部评为“ 2011 ~ 2012 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 50 所典型经验高校”、“ 2016 年度全国创新创业 50 所典型经验高校”, 2017 年入选 “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学校招生就业处被国务院授予 “ 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 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 973 计划、 863 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务院综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 4500 多项,科研经费达 12.7 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 CGIAR )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390 余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宣和猪、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小麦、甘蔗、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 160 余个。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国家及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理论创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政企商相结合与农科教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机制创新,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其中,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研究论文在《 Nature 》上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创建的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累计推广应用 3 亿余亩;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 1108.55 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 35 年,繁育 28 世代,近交系数达 99.96% ,居国际领先水平;盛军教授团队围绕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在生物多酚代谢免疫调节技术、普洱茶和辣木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为一批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教兴农之路,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大力推进校地、校企间深度合作,逐步形成以服务“三农”为主体,多项社会服务工作为支撑点的“一体多点”科技服务新格局,社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与昆明、普洱、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 10 余个州(市),与 670 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多年开展“ 3+3 ”校县联合行动,大力扶持当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自 2015 年以来,开展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南华县沙桥镇新华村、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及其他县、乡的加挂扶贫任务;发挥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学校连续七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年度社会扶贫先进集体”; 2011 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先进集体”“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教育国际化
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斯洛文尼亚、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印度等 23 个国家 75 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2012 年 7 月外交部和教育部批准的“中国 - 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我校挂牌。 2014 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与荷兰范豪劳伦斯坦大学开展“ 2+2 ”模式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开展多项科研合作项目,联合培养双学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获教育部批准,与该校合作举办了学校首个本科层次“土木与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新西兰林肯大学签订了“农林经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等开展越南语本科生 2+1+1 培养项目。与泰国大学举办泰语专业本科生 2+1+1 培养项目。与日本京都府立大学、鹿儿岛大学、加拿大兰加拉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美国州立大学联盟等开展学生交流项目。长期承办科技部、农业部、中国 - 东盟合作基金、亚洲专项基金等部委或国际组织委托的援外农业科技国际培训。主持 GEF 、 EU 、 ADB 等资助的 20 余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常年聘请外专、外教 10 余名,每年有 30 多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院士和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或被聘为客座教授。先后有 5 位专家获得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先后有 5 位专家获得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
精神文明
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大力弘扬“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省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 100 余人。有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1 人,全国人大常委 1 人。培养出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大学生、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胡颖;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冠军韩桂明;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刘亚萍;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冠军徐靖等优秀大学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 16 年受到团中央表彰,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连续多年获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和昆明市文明单位称号。
办学 80 年来,学校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继往开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之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我校学生食堂有六个,还有回族食堂,开放时间长,菜式、花样众多,口味多样。师生对食堂的服务、饭菜均很满意。均能满足需要。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07〕4号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学生住宿管理工作,我校2018级新生入学第一年按班级全部入住普通宿舍,第二学年起至毕业入住学生公寓。普通宿舍为8人间,设有公共洗漱间、公共卫生间;学生公寓设有四人间、六人间,公寓内设有卫生间、供应太阳能热水。
云南农业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2018-05-18 09:35:00
云南农业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2017-06-02 16:10:00
云南农业大学2016年普通本、专科招生章程 2016-05-11 12:17:00
云南农业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2015-04-27 18:17:00
云南农业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2014-05-22 10:57:00
云南农业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2014-05-19 17:45:00
云南农业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2013-05-03 08:39:00
云南农业大学二O一O年招生章程 2010-04-22 16:21:00
云南农业大学二OO九年招生章程 2009-05-15 14:42:00
云南农业大学二OO八年本专科招生章程 2008-04-15 15:51:00
录取批次的安排
一、学校本专科、预科招生均实行远程网上录取,招生录取工作遵循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录取体制,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由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二、按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调档比例要求,并根据考生报考情况确定调档比例。
三、我校实行分数优先的录取原则,按照考生的投档分数和报考志愿顺序依次安排专业。各专业志愿之间无分数级差,在同一批次志愿中,根据考生投档分数按分数优先原则录取;分数相同时按专业志愿优先原则录取;分数和专业志愿相同的情况下,文史类依次按语文、外语成绩较高者优先录取,理工类依次按数学、外语成绩较高者优先录取;实行高考综合改革或不分文理的省(区、市)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成绩较高者优先录取;若仍有相同情况,则按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优秀学生干部、各类获奖考生等)优先录取。对于成绩达不到所填报专业志愿但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在充分尊重考生专业志愿的同时,将其调剂到相近专业或生源不足的专业;成绩达不到所填报专业志愿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中荷学生交流学生项目本科专业原则上只录取填报对应项目专业志愿的考生。对成绩达不到所属项目专业但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可调剂录取到其它未录满项目专业;成绩达不到所属项目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四、江苏省按照 “先分数(即投档分)后等级”的原则进行录取,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选考科目规定和录取原则按照改革省份有关规定和我校设定的科目要求与录取规则执行。
五、对于符合国家政策享受加分、降分的情况,我校严格执行教育部有关规定,原则上认可各省(区、市)制定的加分政策,所加的分数并入总分后,按以上原则录取。
六、招生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有关规定执行。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招生专业,参照相近专业的标准执行。
七、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学生交流项目所包含的专业以及英语、翻译专业要求外语语种为英语外,其他招生专业统考外语语种不限,非英语类专业新生入学后以英语实施外语教学。报考英语、翻译专业的考生英语笔试成绩原则上不低于90分(外语满分不为150分的省份按比例折算),并需按生源所在省(区、市)关于英语口语测试的相关规定参加测试且成绩合格。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英语笔试成绩与口试成绩较高者。
八、报考体育类专业考生的专业成绩原则上不低于专业总分的70%,且文化课成绩达到生源地录取控制线,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若专业成绩相同,优先录取文化成绩较高者。“体育教育(校园足球人才)”按考生足球专项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九、“环境设计”艺术类专业以各省(区、市)美术类专业统考(联考)成绩为依据,按专业分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择优录取。具体办法按相关招生省份艺术类招生录取规则和《云南农业大学2018年艺术类招生章程》执行。
十、我校是经教育部备案的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队资格的普通高校之一,2018年面向全国招收篮球、足球和武术3项高水平运动队考生。录取原则按照教育部有关工作规定和学校本年度招生简章执行。
十一、国家专项、地方专项、迪庆定项、少数民族预科班、特有民族本科班招生项目,报考、录取、收费等按照教育部、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规定和学校本年度相关类别招生规定执行。特有民族本科招生项目只面向云南省部分州市招收15个特有民族考生(具体政策以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相关文件执行)。特有民族本科招生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免交学费,并给予部分生活学习补助。
十二、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同时又是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在云南省内招生批次为本科第一批,高考英语成绩原则上不低于90分。
对艺术类招生的录取办法
加分政策
严格执行教育部及各省制定的加分政策,所加的分数并入总分后,按以上原则录取。属下列情况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
l
)有文艺特长(如乐器、舞蹈、书法、绘画、唱歌等)的考生。
(
2
)有体育特长(特别是获国家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
(
3
)高中阶段获得地(市)级以上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称号的考生。
(
4
)高中阶段获得省(市)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省(市)以上单学科竞赛优胜奖的考生。
(
5
)思想品德好且有突出事迹的考生。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
特有民族本科招生项目是我校与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开办的一项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适用人才、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主要招收云南省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瑶族、景颇族、藏族、纳西族(摩梭人)15个特有民族考生,在名额分配上对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给予重点倾斜。2000-2010年培养层次为专科(学制三年),自2011年起,培养层次提升为本科(学制四年)。
特有民族本科招生项目招收符合报考条件并且高考成绩达到本科二批次水平的考生,按民族划分指标,生源定向到州(市),择优录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农村户口的考生,如果本地州生源不足,报经省民宗委批准后调整到其它地区并尽可能按民族指标完成招生计划。2016年特有民族本科班招生计划60人(文史、理工各30人),招生专业为茶学、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秘书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6个文史类专业和农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园林、动物医学、土木工程、农业水利工程6个理工类专业。
学生在校期间免交学费、教材费、住宿费(普通宿舍),并给予部分生活学习补助。毕业后回原所在州(市)、县(市、区),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就业或自主择业(具体政策以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相关文件执行)。
对往届生的录取政策
我校在录取工作中,往届生与应届生同等对待, 按照考生高考成绩和专业志愿先后顺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转专业的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学分制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本科生在一、二年级学习结束后,学习成绩优秀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申请重新选择专业(国家专项、地方专项等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规定不允许转专业的学生以及体检不符合转入专业要求的学生除外)。具体实施办法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自主选择专业实施办法》(校政发〔2015〕134号)相关规定执行。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中荷学生交流项目的学生不列入自主选择专业范围,学校鼓励其他符合条件的学生转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其它
我校国际学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是外交部和教育部共同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对外教育和培养基地,主要从事国际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国际学生交换项目、境外办学、出国留学咨询与服务、汉语国际教育和培训、国际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相关科学研究等。学院现有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的“土木工程”和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合作举办的“农林经济管理”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专业;与荷兰范豪劳伦斯坦大学合作的“园艺”、“农林经济管理”和“食品科学工程”三个中荷学生交流项目本科专业;以及“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今年继续面向云南省及27个省(区、市)招生,相关报考、录取、收费等信息详见学校招生网。
1、“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教育部批准书编号:MOE53UK2A0141686N)于2015年1月获教育部批准,学制四年,采取4+0办学模式,所有教学在云南农业大学完成,分两个阶段具体执行:第一至三学年为第一阶段,以云南农业大学课程为主,英方每年派遣教师到我校完成2-3门核心课程的讲授和考核。第四学年为第二阶段,也是胡弗汉顿大学TNE(跨境教育)模式的教学阶段,由英方主导教学,按英方要求安排课程。学生在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业并达到雅思6.0(单项不低于5.5)或胡弗汉顿英语水平考试(WEPE)同等成绩以上方可注册为胡弗汉顿大学学生并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未能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的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只能参加我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学习,达到毕业和学位要求后获得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不能获得胡弗汉顿大学学位证书。
该项目旨在培养土木工程领域内具有一定国际交往与双语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云南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对接外方“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达到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毕业时可获得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理学学士学位,云南农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本科毕业证书。其项目特色在于:不出国门即可获得中英两国双学位,比直接赴英国留学获取外方单一学位节约近1/4的费用(约60万元);获得中外双学位后,无需雅思英语成绩即可申请攻读对方硕士学位(通常1年即可获得学位);本科阶段各科成绩平均分在70%以上的学生到英国胡弗汉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可享受学费10%的优惠。
胡弗汉顿大创立于1931年,为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也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该校的土木与环境工程全英排名第20位,专业课程得到了包括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协会、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英国土木工程学会等权威职业机构的认证。详情参见胡弗汉顿大学官网:http://www.wlv.ac.uk。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教育部批准书编号:MOE53NZ2A20151759N)于2016年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今年首次招生,本专业学制四年,采取3+1办学模式,即本科前三学年在云南农业大学就读,第四学年到新西兰林肯大学就读。第一至三学年以云南农业大学课程为主,新方每年派遣教师到我校完成2-3门核心课程的讲授和考核。此阶段所有课程合格的学生即可到林肯大学继续进行第四学年的学习,由林肯大学负责所有课程教学和考核。学习期满,满足相应条件时可获得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证、管理学学士学位证和新西兰林肯大学商学学士学位证。第三学年结束时未满足赴林肯大学学习条件的学生(某门或某几门课程不合格),第四学年继续在云南农业大学学习,由云南农业大学根据林肯大学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并完成教学和考核,同时需按云南农业大学要求完成毕业论文。学习期满,满足相应条件时可获得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证和管理学学士学位证,不能获得新西兰林肯大学商学学士学位证。
该项目旨在培养农业经济领域内具有一定国际交往和双语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云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对接外方“食品资源与经济”专业。学习期满,达到相应条件可获得新西兰林肯大学商学学士学位、云南农业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和本科毕业证。其项目特色在于:符合条件者可获得中新两国双学位;具有一年的国外学习经历;比直接申请到林肯大学就读获取单一学位者可节省近1/4的费用(约50万元);获得中新双学位后,无需雅思英语成绩即可申请攻读新方硕士学位(通常1年即可获得学位);获得林肯大学学位证后可以在更换签证类别后继续在新西兰工作一年。
林肯大学始建于1878年,为新西兰历史最悠久的学府之一,是南半球最好的农业大学,也是世界闻名的综合性学府。2015—2016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综合)373位,属世界前400强名校,是新西兰进步最快的大学;农林科学QS排名第100名。详情参见林肯大学官网:http://www.lincoln.ac.nz。
3、中荷学生交流项目是云南省最早的中荷联合办学项目之一,目前已成功办学14年。自2015年两校合作专业扩展至3个专业(园艺、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分别对接荷兰范豪劳伦斯坦大学(VHL大学)的“国际园艺管理”、“国际农商及管理”和“食品创新管理”专业。学制四年,学生入学后的第一、第二年在云南农业大学就读,荷方在此期间到云南农业大学进行4-5次短期授课并布置课程任务。第二学年结束前英语成绩达到雅思6.0(单项不低于5.5),完成中荷双方所有课程,取得合格的学生可于第三、四学年赴VHL就读。中荷双方课程全部修完且合格者可获得云南农业大学毕业证、学位证以及VHL学位证(学位证根据专业不同有所却别);未满足条件的学生第三、四学年并入云南农业大学相关专业学习,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完成教育后获得云南农业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不能获得VHL大学学位证书。
该项目旨在培养园林园艺、农林经济管理和食品工程域内具有一定国际交往和双语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项目特色在于:符合条件者可获中荷两国双学位;具有2年海外学习经历;国内阶段学费低廉,比直接申请到VHL就读获取单一学位者可节省近1/3的费用(约20万元)。
VHL大学创立于2003年,是一所独特的应用科学大学,是一所注重实践教育的著名农业院校,优美的环境和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建筑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在过去的几年中,VHL大学积极发展与国际商务以及国际政府部门间的精密合作,此项举措为学院学生提供了广泛就业环境。详情参见VHL大学官网:http://vhluniversity.com。
- 农学
- 园艺
- 植物保护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茶学
- 烟草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动物科学
- 蚕学
- 动物医学
- 动植物检疫
- 园林
- 森林保护
- 草业科学
- 水产养殖学
- 农学
-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车辆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子信息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网络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水利水电工程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 农业水利工程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建筑学
- 城乡规划
- 风景园林
- 体育教育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秘书学
- 英语
- 泰语
- 越南语
- 社会工作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应用化学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生物技术
- 生态学
- 工业工程
- 土地资源管理
- 行政管理
- 公共事业管理
- 农村区域发展
- 农林经济管理
- 工程管理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经济学
- 经济学
- 工程造价
- 电子商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