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学校是一所以工、管为主,工、管、文、理、经、教、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27万册,电子图书132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0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942人。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优良校风,深入践行“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
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忠诚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落实关爱育人,推进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荣获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2015、2016、2017、2018年学校领导班子在安徽省委党建和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提高。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五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线贯穿、三点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地方应用型高校‘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探索”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建有实验室和实训中心19个,其中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8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8个。2014年以来,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27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9项,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219项、省级奖2250项。获国家授权专利91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人民日报》官微发布2015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薪酬百强榜,我校位列全国高校第92位。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总体较好,各项调查结果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学校荣获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深化与滁州市人民政府深度合作、融合发展,与多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与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市级重点智库2个、重点培育智库1个。2014年以来,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24项。获批国家专利46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73项,3项发明专利实现技术转让。学校入选2017年、2018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递增,2018年达到4898万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列安徽省同类高校前列。2014年以来科技到账经费累计达到1.36亿元。
开放办学取得新进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与美国、英国、韩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台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牵头安徽高校与台湾高校成功举办五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加强与国内知名应用型高校交流,与省内应用型联盟高校共享资源。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班,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班实现全覆盖。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12348”发展思路,突出内涵发展,推进质量提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2019年5月更新)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与南京隔长江相望;京沪、淮南、宁西铁路以及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合宁、南洛等高速公路和
104
、
312
等国道四通八达;拥有国家
AAAA
级风景名胜区——琅琊山景区、“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修建的中都城和明皇陵、号称“江北第一溶洞”的韭山洞、吴敬梓纪念馆等旅游景点。
滁州旅游咨询网:
http://www.czta.org.cn/
南京旅游网:
http://www.nju.gov.cn/
住宿条件 :我校学生公寓现有学生宿舍楼23栋,分布在琅琊、会峰两个校区,建筑面积13万平米,床位数1.8万个,生均住房面积7.2平米,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万人,全部为4人间和6人间标准宿舍。室内具有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独立式家具、盆架、电风扇、空调、电话端口、有线网络端口,且无线网络覆盖到每个宿舍。宿舍用电采用SIMS智能集中式用电管理系统,用水全面实行红外线节水控制系统(除独立卫生间宿舍),消防安全设施齐全,每栋公寓楼内还设有24小时开水供应系统、洗浴间、投币式自动洗衣机、电吹风、烘干机、文件复印系统、夜间自修室,基本满足了学生们的住宿、学习、安全、日常生活等需求。学生公寓专设机构为“学生公寓管理中心”,隶属于后勤服务集团,公寓现有专职管理人员60余人,在日常服务管理中,始终秉承“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以构建“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学生宿舍为出发点,加强以“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于落实,落实贵在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公寓文化建设,不断改进管理服务方式,注重人文关怀和严格管理并存,把爱融于工作中,把严贯穿于管理中,让学生宿舍真正成为育人的沃土,成为学习的乐园、心的彼岸、爱的港湾。曾先后荣获“1995年安徽省高等院校学生宿舍后勤管理先进集体”、“2011年安徽省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2015年安徽省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滁州学院2018年招生章程 2018-05-02 17:22:00
滁州学院2017年招生章程 2017-05-05 09:45:00
滁州学院2016年招生章程 2016-05-17 09:34:00
滁州学院2014年招生章程 2014-05-19 16:47:00
滁州学院2012年招生章程 2012-04-13 16:23:00
滁州学院2011年招生章程 2011-04-18 17:23:00
滁州学院2010年招生章程 2010-04-22 16:49:00
滁州学院2009年招生章程 2009-04-24 11:53:00
滁州学院2008年招生章程 2008-06-18 14:14:00
录取批次的安排
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具体措施有:
(一)奖助学金
1.国家奖学金:奖励在校生中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品学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
2.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在校生中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
3.国家助学金:资助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4000元。
4.优秀学生奖学金:根据学生在校表现,学校每年评出一、二、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最高额度为每人1000元/年。
5.师范专业奖学金:按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毕业后在安徽省内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凭有关手续,可以一次性从学校领取师范生奖学金。每人每年500元。
(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1.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由借款人向其入学前的户籍所在地县(市、区)级教育局申请,借款学生持县(市、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开具的《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理证明》到学校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手续。最高申请额度为每人8000元/年。
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学生向贷款机构(包括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提出办理申请,并将贷款资金汇划至学校指定账户。借款学生持贷款机构开具的联行凭证原件和复印件到学校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手续。最高申请额度为每人8000元/年。
注:①同一学年度,上述两种贷款每人只能申请其中一种。
②外省籍学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请咨询当地县(市、区)教育局。
(三)勤工助学
学校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供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劳动获取报酬。
(四)特困补助
少数家庭经济特别贫困或遇到特殊困难,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学生,可享受特困生补助。
(五)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
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学生,在入伍时对其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一次性补偿或获得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行代偿;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前正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含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服役期间按国家有关规定保留学籍或入学资格、退役后自愿复学或入学的,国家实行学费减免。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标准,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六)学费减免
个别学生确因家庭特殊情况造成的经济困难,无法缴纳规定的学费,经所在院(部)调查核实推荐,学校审批,可按规定适当减免学费。
(七)绿色通道
为帮助少数经济困难学生按时入学,学校在新生报到时开设“绿色通道”,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对艺术类招生的录取办法
加分政策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
对往届生的录取政策
转专业的实施办法
其它
- 园林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业设计
- 汽车服务工程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通信工程
- 自动化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网络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土木工程
- 测绘工程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制药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人文教育
- 学前教育
- 小学教育
- 体育教育
- 汉语言文学
- 英语
- 商务英语
- 新闻学
- 广告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应用化学
- 地理科学
- 地理信息科学
- 生物科学
- 工商管理
- 市场营销
- 财务管理
- 公共事业管理
- 旅游管理
- 酒店管理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金融工程
- 音乐学
- 美术学
- 视觉传达设计
- 环境设计
- 产品设计
- 初等教育
- 英语教育
- 语文教育
- 涉外旅游
- 应用化工技术
- 工商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