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浙江理工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占地面积2100余亩。学校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在风雨沧桑中生生不息、坚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017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下设18个学院(教研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9200余人,其中研究生4460余人。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7个,其中“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7个,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欧特克公司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17个,“十三五”省优势专业7个、省特色专业5个。拥有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并可授予专业学位类别15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拥有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1个、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学科11个,省一流学科A类6个、一流学科B类6个,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材料科学、工程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研究室,4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一带一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重点产业技术联盟,4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1个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7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253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299人,副高职称647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重点文化创新团队1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3个。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四青”人才1人;省特级专家3人,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省教学名师6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含重点资助)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6人;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金沙学者。
学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力,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鲁迅文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奖励156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毛里求斯大学、苏里南大学共建2所孔子学院,留学生教育迅速发展。
有着123年办学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将继续秉承“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求是笃实”的校风,在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勇担新使命,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2020年1月
▲下沙处于浙江省“四小时经济、生活圈”的中心位置,通过绕城高速与沪杭、杭宁、杭甬、杭千、杭金衢等高速公路便捷地连接,即将建成的钱江九桥将把下沙新城的东大门打开,规划的地铁八号线还将穿越新城跨江进入江东。
▲开发区距离主城中心区(西湖)19公里,有艮山路、德胜路、沿江大道、九沙大道4条主干道相连接。设计有6车道的德胜快速路从杭州主城的德胜新村直通钱江九桥。已经建成通车、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沿江大道,全长约12公里,是连接开发区沿江各区块与钱江新城、海宁的交通要道。
▲截止目前,从下沙到杭州主城共开通公交线路13条,基本覆盖了杭州主城的繁华区块,并有500多辆大巴投入运营。如: BRT(快速公交一号线 ),B支4线: 自开发区高教东区起经开发区迎宾大道可以到达汽车东站、翠苑四区一带; K525、K210 :可以到达杭州火车站(城站); K401 :可以到达浙一医院(省第一人民医院)。
针对高校学生、企业职工节假日集中到主城购物、游玩的人流特点,开设了 假日14线, 市内终点站分别设置在武林广场、解百两个人流密集区。
快速公交(BRT)一号线: 于2006年4月开通的快速公交(BRT)一号线由黄龙体育中心,经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路直通下沙高教东区,仅需40分钟。每天有40辆车投入运营,每3-5分钟1班,每班车运载能力180人;
地铁1号线: 已经开工建设的地铁1号线下沙段分布了下沙西站、下沙中心站、下沙东站、文泽路站、文汇路站、迎宾路和16号路站等7个站点,覆盖了下沙新城中心区、高教园区和沿江生活区。到2010年地铁1号线建成通车后,从市中心到下沙只需20分钟左右。
区内交通:
▲截至目前,已经修筑的15横15纵宽阔马路贯通了开发区的东西南北,在绕城高速以南形成了流畅的路网覆盖。
▲区内运作的公交线路已有13条,运营公共汽车83辆;小公交200多辆。2005年新增50辆桑塔纳3000型便捷小公交,并设立了叫车服务中心和投诉中心,开通了叫车服务热线和投诉热线(56605660)。
“十一五”其间,开发区将以构筑区域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大开发区对外及区域交通枢纽的建设力度,加强与长三角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联系;构筑城市道路网骨架,加强与主城、钱江新城基础设施体系的对接与融合;完善区内交通体系,加强内部道路网络及公交网线布局建设。
区外交通方面:
将构建连接主城、江南城、临平城、钱江新城的交通枢纽框架。重点配合完成杭浦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德胜东路—高教二号路—江东大桥等城市快速路建设;建成下沙至钱江新城的沿江大道;积极配合江东大桥(九桥)为主体的跨江交通工程和地铁1号线下沙段的建设。
区内交通方面:
将构筑贯通开发区、高教园区、新城中心区、北部工业区四大区块的内部交通网络,完成中心区“六纵五横”主骨架道路建设,完成北部工业区5平方公里范围主次道路建设,并配套完善各区块内部路网建设。
一、住宿费的收取按浙江省物价局相关文件标准执行。
二、学校有三个食堂(桂花园、玫瑰园、紫薇阁),分别位于学校生活一区、二区和三区,方便学生就餐。
- 机械类
- 工业设计
- 材料类
- 电气类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数字媒体技术
- 土木工程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纺织类
- 纺织工程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轻化工程
- 建筑学
- 风景园林
- 生物制药
- 汉语言文学
- 英语
- 日语
- 广告学
- 传播学
- 法学
- 社会工作
- 法学
- 数学类
- 应用物理学
- 化学类
- 生物技术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工程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
- 公共管理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行政管理
- 经济与贸易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表演
- 动画
- 美术学
- 设计学类
- 产品设计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应用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电子商务
- 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