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始建于 1975年。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8000余人。
学院坚持“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思路,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现代办学体系,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院服务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内涵发展;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有 30个本科专业,包括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等;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地理科学、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心理学等;防灾减灾拓展类专业: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等。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
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并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单位;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等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及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国际合作实验室等。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形成了地震前兆背景场、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城市震害预测、地震地质灾害、地震观测信息处理、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 8个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震减灾科研体系。
学院服务防灾减灾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承担了防震减灾规划编制项目等行业技术服务、社会服务项目 100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公共效益,为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院深度参与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九寨沟地震等重大灾害的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汶川地震期间,学院专家向在灾区视察灾情的中央有关领导和教育部领导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议”被教育部等有关部委采纳。之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安工程”在全国铺开,成就了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学院有一支朝气蓬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包括 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8个省部级教学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应用研发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等)。
学院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现代化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高标准运动场等设施。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 3.25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 87万册、电子图书 77.5万册、各类数据库 28个,建有现代化图书信息系统,建立了完备的文献保障体系。校园网络系统全面覆盖,能够有力保障教育教学和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学院建有地震科学、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实验中心,有各类实验室 86个,拥有国内高校最先进、最齐全的地震监测类仪器;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00多个,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一定研究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院大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500余项,其中全国性奖励 130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0多项。本科生就业率保持良好,考研率保持较高水平。学院作为我国防震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近 4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多人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地震系统 70%的地震监测一线人员, 80%的地震台(站)长毕业于学院,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在我国防震减灾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院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要求,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精神,培育树立“仁爱、严谨、俭朴、担当”的优良校风,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把学院建设成我国防灾减灾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各项数据截至 2018年 4月 10日)
燕郊开发区位于首都东大门,与北京通州区仅一河之隔。它西距天安门
30
公里,东距唐山
125
公里,南距
天津
120
公里,是京津唐
“
金三角
”
经济腹地,直接接受这三大城市的经济辐射,拥有开拓占领京津唐三大市场的战略优势。燕郊开发区地处交通枢纽地带,北京至燕郊高速公路直接入区,京秦电气化铁路、大秦铁路和北京至哈尔滨
102
国道横贯东西。终点至燕郊的
930
路北京市内公共汽车每日川流不息。燕郊开发区距首都国际机场
25
公里,距秦皇岛港
260
公里,距天津新港
120
公里。
2010
年
11
月
29
日,经国务院批准,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燕郊高新区成为与昆山国家高新区齐名,全国仅有的两个由县级市管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设在镇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燕郊是
“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示范点
”
,这里不仅是投资兴业的乐土,也是京东生活的
“
首善之区
”
。
区内拥有
50
家中央部委直属单位、
8
所大专院校、
18
所中小学、
5
所幼儿园,师资力量雄厚,基础教育水平和高考升学率均位居河北前列。
餐厅情况
南校区::
思源餐厅 :可容纳五百余人同时就餐,内有空调,使用统一消毒餐具,多窗口不同风味,可小炒,品种多,营业时间长,
清真餐厅 : 可容纳两百人同时就餐,内有空调,使用统一消毒餐具,多窗口,清洁卫生,花样繁多。
教工餐厅
:主要承担教职工、关系单位来访人员、本校研究生用餐。
北校区
望舒餐厅 :共五层,包括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建筑面积12375㎡,涵盖餐饮、动力、洗浴、超市等功能,餐厅每层可同时容纳千人同时用餐,二层为明档风味餐厅。该风味餐厅汇聚了南北各种风味小吃,如山西饼类、欧德隆、麻辣香锅、台州面食、家常小炒等,满足师生不同的就餐需求。
住宿情况:
南校区:有5幢学生宿舍楼,其中一幢为女生楼。
北校区:回字型学生宿舍楼。
防灾科技学院2018年招生章程 2018-05-07 15:11:00
防灾科技学院2017年招生章程 2017-04-17 11:37:00
防灾科技学院2016年招生章程 2016-04-15 10:37:00
防灾科技学院2015年招生章程 2015-04-03 15:36:00
防灾科技学院2014年招生章程 2014-04-10 14:27:00
防灾科技学院2013年招生章程 2013-04-09 14:30:00
防灾科技学院2012年招生章程 2012-04-24 08:08:00
防灾科技学院2011年招生章程 2011-04-02 11:47:00
防灾科技学院2010年招生章程 2010-04-12 10:13:00
防灾科技学院2009年招生章程 2009-04-21 09:42:00
防灾科技学院2008年招生章程 2008-04-23 11:26:00
录取批次的安排
录取规则
第一条 严格执行教育部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制定的录取政策和有关规定,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在考生德、体考核合格的情况下,公平竞争、公正选拔、择优录取。
第二条 学院根据生源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招生计划数和生源分布情况,确定调档比例。 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控制在 120% 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控制在 105% 以内。学院在录取时承认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招生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与考生的加分,在安排专业时亦承认该政策性加分。
第三条 学院对进档考生不设置专业志愿分数级差,若投档单位有排序规则,按投档单位排序依专业志愿顺序确定考生专业 。对于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学院按平行志愿政策录取,即分数优先;对于顺序志愿投档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学院按照考生报考志愿先后顺序录取,即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按投档原则顺次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同一志愿内考生按所报专业的先后顺序择优录取。
对总分相同、填报专业相同且投档单位无排序规则的进档考生在分配专业时,理科依次比较数学、理科综合、英语、语文成绩, 文科依次比较语文、英语、数学、文科综合成绩,英语专业优先比较英语成绩。
学院在江苏省招生按先分数、后等级的原则录取,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要求选测科目的等级在1B、1C及以上;必测科目在4C及以上,计算机技术合格;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学院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招生录取工作,按照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要求执行;其它省(直辖市、自治区)有特殊要求时,按该省(直辖市、自治区)文件要求执行。
第四条 对所有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但服从专业调剂的进档考生,学院根据具体情况调剂专业; 对无法满足所报专业志愿,又不服从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进档考生,在录取期间,若无正当理由,不得要求退档。
第五条 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进校后复检。
第六条 地球物理学、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因工作环境要求,建议女生慎重填报。
第七条 学院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安排教学,非英语考生慎重填报,外语类专业限招英语考生。
第八条 学院招生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如遇网络传输等其它因素造成的招生遗留问题,学院和有关省(直辖 市、自治区 ) 招生主管部门协商解决,录取结果由各省 ( 直辖市、自治区 ) 统一公布。
对艺术类招生的录取办法
加分政策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
对往届生的录取政策
转专业的实施办法
转专业办法
(摘自《防灾科技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第二十 五 条 由于特殊原因学生提出转专业的,应当在转入系、专业的实际办学条件允许情况下,且该生高考分数不低于转入专业同录取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允许转专业。
(一)学生确有拟转入专业的特长和兴趣,转专业更能发挥其特长的 ;
(二)有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院指定医院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拟转入专业学习的 ;
(三)经学院认可,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的 ;
(四)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在第三学期内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
第二十 六 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般不允许转专业。
(一)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二)二年级及二年级以上的;
(三)正在休学、保留学籍的;
(四)按本规定应退学的;
(五)高考文科科类拟转入理科招生专业,或高考理科科类拟转入文科招生专业。
第二十 七 条 学生转专业一学年办理一次,一般应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内办理转专业手续。学生转专业,应当由学生本人向所在系提交申请,并持能够确认个人专长的佐证材料或学院指定医院的体检证明,填写《学生转专业审批表》,经转出专业系和转入专业系同意,由教务处审核,主管校领导批准。
第 二十八 条 被批准转专业的学生参加转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
第 二十九 条 被批准转专业的学生,在下学年开学前到教务处办理转专业手续,正式成为转入专业的学生。
第三十条 转专业学生一般应转入同年级。经本人申请、转入系考核、学院批准,可转入低一年级,凡转入低一年级的学生,应按转入专业学费标准交纳学费。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转专业一次。
其它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通信工程
- 计算机类
- 土木工程
- 测绘工程
- 地质工程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资源勘查工程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汉语言文学
- 英语
- 广告学
- 地球物理学
- 地质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工程管理
- 工商管理
- 会计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