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河南农业大学走过了百余年的办学历程。学校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先后经历了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河南大学农学院等办学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重新独立建制,更名为河南农学院。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9月成为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2012年11月成为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2013年5月学校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
学校下设20个学院,设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9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
学校在职教职员工21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57人,博士学位86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3人,国家骨干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2人;中原学者8人,省特聘教授18人。
学校建有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动物免疫学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等7个国际和国家研究平台,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教育部高校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和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7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学校建有郑州市文化路、龙子湖和许昌新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1.35万㎡。建有两地三校区互联、全方位覆盖的信息网络环境,以及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信息共享平台。
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规模与内涵并重,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办学特色,正在努力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以上数据截止日期为2019年5月1日)
学校建有文化路、龙子湖和许昌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00余亩,校园环境幽雅,教学设备先进,文体设施完备。
学校建有专门的学生公寓——河南农业大学桃李园学生公寓。该公寓分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通廊式每间宿舍都有卫生间、封闭式阳台等,并在一楼设有公共卫生间、洗衣房(内有投币式洗衣机)、微波炉和文化活动室,每人每年住宿费
800
元(六人间
)
、
1100
元(四人间);单元式每套包括三间宿舍、学习间、公共盥洗间、卫生间和封闭式阳台等设施,每人每年住宿费
1100
元(四人间)。
- 农学
- 园艺
- 植物保护
- 植物科学与技术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茶学
- 烟草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动物科学
- 动物医学
- 动植物检疫
- 林学
- 园林
- 水产养殖学
- 农学
- 药物制剂
- 中药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汽车服务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制药工程
- 交通运输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 建筑学
- 城乡规划
- 生物工程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汉语国际教育
- 英语
- 日语
- 商务英语
- 法学
- 社会工作
- 法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应用化学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生物科学
- 生物技术
- 人力资源管理
- 酒店管理
- 旅游管理
- 土地资源管理
- 行政管理
- 农林经济管理
- 财务管理
- 市场营销
- 工商管理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科学
- 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环境设计
- 表演
- 汽车运用技术
- 畜牧兽医
- 园林技术
- 种子生产与经营
- 旅游英语
-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会计
- 金融保险
- 金融管理与实务
- 食品营养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