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简介
(学院国标代码:11326)
信阳农林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信阳。信阳地处河南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楚风豫韵交汇交融,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是中国著名的宜居之城、旅游之城、创业之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跃的地方建设,为莘莘学子学习深造提供了优越条件。
一百多年来,学校发扬“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秉承“志向立高远、学问做精细”的校训,已建设成为一所服务农林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集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为一体,具有鲜明豫南特色和良好办学基础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校园占地143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1万余平方米。在校学生1万余人,教职工8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5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10人。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省管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40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校设19个教学单位,开设有29个本科专业(方向)和29个专科专业(方向)。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建有各类实验室70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00余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农林实习场1个。图书馆藏书100万余册,学术期刊1000多种,可利用电子图书35万册(种),建有较完善的现代图书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建设有河南省特色专业13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河南省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课程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50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
学校牵头组建了河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河南省水库生态渔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建立豫南植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和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85项,获国家专利80余项。获批建立2个省级培训基地、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5个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在省市领导大力支持和全校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办学赢得多方肯定,先后获得多项省级荣誉称号,2015年在中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银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掀开学校建设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通讯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北环路1号,信阳农林学院招生就业处。邮政编码:464000。联系电话:0376-6687698,6698021,传真:0376-6696662。信箱: 386451991@qq.com 网址: http://www.xyafu.edu.cn ;招生QQ群:2338576
信阳市 在河南省的位置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全市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总人口780万,辖固始、光山、罗山、淮滨、新县、商城、潢川、息县八县和氵师 河、平桥二区。信阳市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
信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众多姓氏均源于此。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保存着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多处。战国时期,信阳是楚国的疆域中心;唐朝中叶,信阳再次成为中央王朝粮食、兵源和财源的重地。信阳大地曾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代名相孙叔敖、开漳圣王陈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大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等都诞生在这里。
信阳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成立了中共鄂豫皖分局。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30多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许世友、李德生等80多位优秀的信阳儿女成长为高级将领和国家领导人。
信阳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信阳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南距武汉天河机场、东距安徽阜阳机场均在150公里左右,“十五”期间将要建设的明港机场距信阳仅48公里。京广、京九铁路及正在建设的宁西铁路和国道106、107、312及正在建设的京珠高速公路、西合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是河南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连接东西部的主要通道。河南省唯一的出海口淮滨港航运可直达上海。国家通信干线京广、京九光缆以及西合光缆相继开通,在信阳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十字通道。
信阳地处我国东西南北结合部,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东西经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东引西进的“二传手”,能够较早、较快地接受到东部和南部沿海辐射和生产力传递,实现资金对接、技术对接、管理对接、信息对接、人才对接。
信阳资源丰富,山水秀美。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探明矿产地178处,大型矿11处,特别是非金属矿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上天梯非金属矿为亚洲第一大非金属矿,总储量7.3亿吨,其中珍珠岩储量1.2亿吨,占全国50%以上,膨润土5亿吨,河南省第一,浮石5600万吨。此外,还有二氧化硅矿800万吨,金红石矿100万吨,锌矿100万吨,钼矿6.5万吨等。农林牧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水稻、油菜、红黄麻、板栗、银杏、茶叶年产量均居河南之首,特别是信阳毛尖饮誉海内外,屡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有林业用地600万亩。活木蓄积量达到1013万立方米,可采伐量40万立方米,居河南第二位。信阳可牧面积627万亩。
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我市旅游业已形成了三大“特色”、七大“资源”。三大“特色”是以鸡公山、南湾湖、汤泉池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以新县“红色景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以灵山寺、贤隐寺、净居寺为依托的宗教旅游;七大“资源”是“山、水、林、泉、寺、茶、红”。我市有多处以湖光山色、温泉、古刹、古迹为特色的旅游胜地。位于市区南40公里的鸡公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山上有一百多栋外国别墅,平均气温23℃,三伏盛夏“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位于市区西南4公里的南湾湖,水面70多平方公里,是西湖的12倍。湖面碧波荡漾,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湖中有近百个岛屿,被誉为“豫南明珠”。距市区东南50公里处有千年古刹灵山寺,是国内外罕见的僧尼合一的寺院。
水、电、气资源丰富。一是水资源丰富。信阳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年均水资源总量9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230立方米,是河南省的3.2倍。全市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866座,总库容40.52亿立方米。二是电力充足。信阳目前装机容量8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可达40多亿千瓦时。目前信阳人均用电量168千瓦时,总用电量在13亿千瓦时,近10年用电没问题。并且信阳还要上华豫平电二期工程,装机容量可达到220万千瓦,发电量可达到120亿千瓦时,完全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燃气供应量充足。驻马店到信阳、信阳至固始,同时从周口再接一条管道通到固始。这样为信阳发展工业提供了方便的能源和原料。
我市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雨量丰沛,植被茂密,山青水秀,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称。全市水资源总量占河南省总量的22%;森林覆盖率达到29.4%,远远高于全国16.5%、全省19.8%的平均水平;拥有鸡公山、南湾湖等一大批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之优、环境之佳,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信阳文化灿烂。信阳地处南北文化的结合部,南北文化在此交融荟萃,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呈现出豫风楚韵的特色,造就了信阳人既有北方人的质朴,又有南方人的精明。
1999年以来,学院先后投资12000多万元兴建了高标准学生公寓楼和餐厅,总面积为13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区修建了草坪、绿地、花坛,有供学生活动的羽毛球、乒乓球场地。学院公寓管理始终坚持"三育人"思想,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 园艺
- 植物保护
- 茶学
- 动物医学
- 林学
- 水产养殖学
- 网络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城乡规划
- 商务英语
- 酒店管理
- 旅游管理
- 物流管理
- 市场营销
- 财务管理
- 物业管理
- 城市渔业
- 药用植物栽培加工
- 林业经济信息管理
- 水产养殖技术
- 兽药生产与营销
- 动物防疫与检疫
- 饲料与动物营养
- 畜牧兽医
- 森林资源保护
- 园林技术
- 中草药栽培技术
-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 园艺技术
- 观光农业
- 设施农业技术
- 种子生产与经营
- 作物生产技术
- 城镇规划
- 园林工程技术
- 环境艺术设计
- 茶文化
- 旅游英语
- 应用英语
- 烹饪工艺与营养
- 中药制药技术
- 生物制药技术
- 微生物技术及应用
- 生物技术及应用
- 应用电子技术
- 图形图像制作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广告与会展
- 连锁经营管理
- 经济管理
- 会计与审计
- 会计电算化
- 食品贮运与营销
- 食品营养与检测
- 食品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