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科教名城、省会合肥,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社会影响广泛的省属重点农业院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共建高校,也是国家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的十所高校之一。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现任党委书记赵良庆教授,校长宛晓春教授。
学院设置: 学校现设有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林学与园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工学院,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15个本科学院。
学生规模: 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0753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445人(博士生197人)。
学科专业: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7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1门。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师资队伍: 现有在职教职工1660人,其中专任教师923人,教授163人,副教授401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90多人;有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5人;设有“皖江学者奖励计划”4个特聘教授岗位和3个讲席教授岗位。
基本条件: 校园占地面积3526亩,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建有高科技农业园、农萃园、机电工程园等校内教学科研园区;图书馆藏书24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8亿元。
科学研究: 现有基础学科专业实验室59个,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9个省部级创新团队,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近五年,学校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973”、“863”、“948”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成果奖励80多项,其中省科技进步(自然)一等奖4项。
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10多万名农业科技、教育和管理人才。他们中有2名中科院院士、1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200多名地厅级干部、5000多名县处级干部、7000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学校在长期服务“三农”实践中形成了以“大别山道路”为标志的鲜明特色,涌现出像胡承霖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团队,为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做出重要的贡献。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富民、兴校、创新、育人的“大别山道路”,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 农学
- 园艺
- 植物保护
- 水产养殖学
- 园林
- 林学
- 动植物检疫
- 动物医学
- 蚕学
- 动物科学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应用生物科学
- 烟草
- 茶学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农学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车辆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
- 通信工程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网络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土木工程
- 测绘工程
- 纺织工程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包装工程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 农业水利工程
- 木材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城乡规划
- 生物制药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英语
- 法语
- 日语
- 法学
- 社会工作
- 法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应用化学
- 地理信息科学
- 生物科学类
- 生态学
- 应用统计学
- 旅游管理
- 物流工程
- 农村区域发展
- 农林经济管理
- 财务管理
- 会计学
- 市场营销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金融学
- 保险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应用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